蓬萊札記蓬萊札記


坐 牛 車 (歸 途)

1995-06-19 台灣時報

下晡時,真秋凊,日頭落山風微微,草笠牛摔紮身邊
市內人,驚歹勢,雖然天暗路頭遠,想卜坐車唔敢問
莊稼兄,好作伙,知影咱者想甚貨,車票免提緊來坐
老水牛,足撲拚,透早駛犁暗拖車,人客阿諛慢慢行


已完成文字敘述三百餘頁,照片千幅,錄影帶七卷,聲音資料三小時
本計劃應用 VIKON 多媒体管理系統進行編輯及播放,內容包括:

	第 一 篇 序    言 Prologue
	第 二 篇 百年孤寂 The Dawn of Solitude
	第 三 篇 薪盡火傳 The Fadeless Tribe
	第 四 篇 桃太郎之舞 Dance of Momotaro
	第 五 篇 被遺忘的年代 The Forgotten Age
	第 六 篇 台灣千面 The Many Faces in Taiwan
	第 七 篇 音樂與歌謠 Music & Song
	第 八 篇 傳統習俗 Tradition & Custom
	第 九 篇 語言與文學 Language, Dialect & Literature
	第 十 篇 文    化 Culture
	第十一篇 藝    術 Art
	第十二篇 山水之美 Land of Mountain and Sea
	第十三篇 天然世界 Creature
	第十四篇 與時俱進 Growing Land
	第十五篇 福爾摩沙之夢 Formosan Dream



[ 中文作品 | 秋鸞 | 落葉 | 程式作品 | 回主畫面 | 參考資料 ]


This website is sponsored by VIKON Corp.
Copyright July 1996. All rights reserved.

Last update : 2000-12-20
有什麼建議嗎 ? 來信請寄:   vikontony@gmail.com


序 言


An alias for Taiwan (1)

(1995-06-23 台灣時報副刊)


When I was a child, I often argue with people only because I insisted 
"東瀛"(Tony)is not Japan.  At that time many hated Japanese.  They would ask me whether I was born in Japan?  Whether I was Japanese? 
As I grew older, I gave up arguing.  I only asked them whether they knew how to write "東瀛''(Tony)
Very few knew how to write it.
 
Twenty some years ago, I began to look for the etymology for "東瀛" (Tony). Every time I had a chance to speak with a Japanese I would ask him or her whether he or she knew "東瀛" is Japan.  So far, I have known no Japanese who knew it.
However, I have seen books that assert "東瀛" (Tony ) is Taiwan.  I also have found in some ancient stone tablets that denote "東瀛" (Tony) to be Taiwan.

I am proud to be Taiwanese, though I am sad that I don't know enough about Taiwan.



台灣的別名 (二)

(1995-06-23 台灣時報副刊)

曾聽先祖父談及鴨母王造反,蔣公子敗地理的軼事
他說老祖公從漳州的石馬(龍溪)縣背負神祇渡海來台
然而我對台灣的瞭解似乎僅止於此

您知道「蓬萊第一鄉」在那裡嗎?
您知道為什麼台灣「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嗎?
您知道曾子和台南人一樣常用「泔轉」這種方法烹魚嗎?
您知道台灣人受人滴水,湧泉以報嗎?
身為台灣人,應該知道更多台灣事

台灣不需要真命天子,也不需要民族救星
台灣需要的是來自歷史的尊嚴
與對這塊土地無私的奉獻
台灣需要有智慧的人
只有大智大慧才能讓新一代台灣人了解
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應該何去何從

智慧來自本体
讓我們攜手,為了讓更多人瞭解台灣而努力吧



百年孤寂 The Dawn of Solitude


台灣原住民


十七世紀以前,台灣到處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溪流清澈,魚蝦悠游,群鹿在草原飛奔
大部分土地由十多個原住民族群居住
語言雖同屬南島語族(Austyon Sia),卻無法溝通
擁有各別的社會組織,也流傳不同的神話

十七世紀初期,外來勢力逐漸入侵台灣
西班牙,荷蘭,明鄭,滿清等政治勢力先後交替
「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計劃殖民掠奪
隨後漢族移民橫渡「黑水溝」,大量湧入西南平原
原住民淪為少數種族,生活型態也發生劇烈變化
居住在西部,北部平原與溪流的「平埔族」
逐漸與漢族融合,只有少數保留傳統習俗與語言
以險峻高山為聚落的高山族群,則拒絕與漢族同化
仍舊依靠火田農耕,狩獵,撈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高山原住民雖然堅持不讓外來勢力介入,族群間仍互有爭奪
這種局部自立的社會空間,延續兩百多年
到了十八世紀末期,日本治台以後終於徹底瓦解
從清朝消極的「撫番」到日本積極的「理蕃」,古老的原住民生活方式消失殆盡
二次戰後,國民政府推動「平地化」政策,利用遷村方式把深山部落移往山麓
「大中國思想」的教育政策,更把原住民的語言,文化和傳統思想連根拔除

圖片來源:「東台灣展望」  1933年(昭和八年)出版



山之子民


原住民的種族系統相當複雜
長久居住在高山和離島的居民被外來統治者區分成九個族群
但是居住在花蓮地區的部分居民自認他們是太魯閣族
日月潭地區的邵族與較高山區的曹族其實也有分別
而活動區域遍佈台灣平原及溪流的「平埔族」居民
經過調查發現可能不止九個族群

從地緣關係,語言,神話,傳統習俗,文化和社會制度
固然可以分辨出不同族群的差異
然而現的山地部落,除了語言和少數面部特徵以外
要感覺種族的固有個性幾乎已不可能
因為兩百年來「同質化」的歷史滾輪
不論外加或內求,已經使原住民的種族認同出現斷層

一九八零年代末期,原住民自覺和尋根運動開始掘起
本土意識高漲,導致關懷原住民的漢人和媒体突然增多
生活層面可能有所改善,卻無助於原住民種族危機的緩解
高山和平地原住民「漢化」的過程如出一轍,只是腳步遲早而已
大量移住城市的原住民能重返祖先居住的地方嗎 ?
年輕一代的原住民希望再過狩獵農耕的生活嗎?
他們的吶喊和訴求,是否會在漢人主宰的社會洪流裡淹沒 ?
 
圖片來源:「東台灣展望」  1933年(昭和八年)出版



永不消逝的部落 - 台灣平埔族


十七世紀中葉,台灣西海岸有平埔族約四萬人
漢人屯墾者約十萬人,鄭成功渡台後,移民逐漸增加
兩百年後,漢人劇增至兩百萬,平埔族只有五,六萬人

明鄭時期,不少士大夫階級攜家帶眷,渡海而來
隨軍的「羅漢腳仔」卻有和平埔族通婚的事例
台灣改隸,將近一百年間,清廷嚴禁婦女來台
男性漢族移民只能在平埔族尋找對象
入贅平埔族或娶平埔族婦女為妻者頗多
這就是台灣「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緣由

乾隆二年(1737),官府下令禁止「番漢通婚」
已經無法遏阻平埔族血液不斷溶入漢族子孫
四,五代以後,平埔族的容貌特徵猶在
語言,文化,生活方式卻完全漢化

平埔族消失了嗎? 根據調查,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台灣人具有南島語族血統
在蛻變的過程當中,少數平埔族人遠離故土,仍然保有他們的傳統習俗及語言
而多數平埔族人卻以另一種面貌生活在遠古祖先曾經耕作的土地
唐山移民的後代,或多或少奔流著平埔祖先的血液
他們都是「新台灣人」,也是台灣原住民的後代子孫
不論是否冠上「原住民」,都是新台灣的主人



薪盡火傳 The Fadeless Tribe


拓 荒 (一)


舊時台灣常有唐山移民
只因原鄉貧瘠,生寡食眾
汲汲爭奪既有資源
難免勾心鬥角
相互撻伐
移民嚮往自由,但求溫飽
為著出脫傳統束縛
不惜離鄉背井
另闢天地

他們有遠見,有膽識
天生冒險犯難的精神
懷抱隨遇而安的本事
才能篳路藍縷,開啟山林
甚至單槍匹馬,深入荒蠻



拓 荒 (二)


現在「台灣錢,淹腳目」
早期先民過的卻是「人與天爭」的日子
伴隨這種生活常是寂寞與孤獨
因此漢族移民和平埔族通婚是很正常的事
這就是台灣「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緣由

先人開疆拓域
後代子孫,披荊斬蕀
他們對抗天災地變
學習如何與自然圓融相處
因此塑造樂天進取
堅忍不拔和寬容飄瞥的性格

台灣人特有的根性,正是今日政經開展的原動力

圖片來源:「東台灣展望」  1933年(昭和八年)出版



桃太郎之舞 Dance of Momotaro


台灣文學家 - 西川滿


明治四十一年(1908)生於日本會津若松市
兩歲隨父渡台,中小學教育在台北完成
昭和三年(1928)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法文科
畢業後返台,擔任「台灣日日新報社」文藝版主編
從此開展自己心目中的台灣文學創作之旅

他精於製作手工版本,編篡「媽祖」雜誌十六冊
「台灣風土記」十六冊,「文藝台灣」三十八冊
作品包括童話,詩集,傳記,小說,評論和譯述
大部分以台灣為背景取材,採限量發行
昭和十七年(1942)出版的「赤崁記」得「台灣文化獎」
一九四六年,因日本戰敗歸國,仍從事文學創作
作品依然呈現強烈的台灣風味
一九六零年成立「日本天后會」,出版媽祖傳記
以台灣為舞台的長篇小說「會真記」曾獲「夏目漱石獎」
短篇小說「眾神的祭典」,充分表露對台灣的故鄉情感

他喜歡大稻埕和艋舺,流連於鹿港,淡水,板橋,終身難忘古都台南的風華
「林本源庭園賦」裡,對古老花園的描繪,巨細靡遺,遠比我們所知還要貼確
從他的作品,彷彿看到台灣人在生活;多變的性格,浪漫風采以及被壓抑的夢想
西川滿重視台灣鄉土文化,畢生思想,事業和這塊土地息息相關
在日本文壇雖屬異數,而提倡台灣文學的意義與貢獻,卻值得省思
960411



被遺忘的年代 The Forgotten Age


夢中的童謠歌手


(台南南門小學 1943)


台南人的女兒 (孔子廟 1943)


(1995-03-22 台灣時報副刊)

「一府二鹿三艋舺」
這一府指的便是台南
居民先祖大部分隨國姓爺渡臺
世代蕃衍,迄今已歷三百餘年
野史謂鄭氏居台之時
中土士大夫奉冠裳而渡鹿洱者,蓋七百餘人
這七百餘人之子孫,大都世居台南
名門之後,固不乏大家閨秀
一般人家女兒亦多知書達禮,勤儉操持
是以南北各地以府城親家為榮

台南女兒尤擅中饋
調和鼎鼐,每多家傳
荀子大略篇: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
泔轉,原為兩千年前魯人烹魚之辭
泔魚之法,先將豬油入鼎,再以蔥珠熚焦
鼎熱,淋醬油,香出,加水煮之,乃下魚,其味鮮美
此法中國失傳已久,而台南婦女皆知



腳踏車 1942


1995-03-25  台灣時報副刊

五十年前,幾乎沒有摩托車
會造成空氣污染的
大概只有汽車和火車了

那時候最常見的交通工具
除了牛車以外
就是腳踏車
腳踏車不但載人也載貨
空襲時,從城裡逃到鄉下
就靠那台腳踏車

流行的三角牌和富士霸王,非常耐騎
坐墊都是真皮做的
還有自力發電的夜行燈

很難想像
曾經有個時代
擁有一輛自己的腳踏車,竟然會是,許多人的夢想
930115



台灣千面 The Many Faces in Taiwan


台灣醫學之父 - 杜聰明


一八九三年農曆七月十四日生於台北淡水
舊稱北新庄車埕百力戛腳的地方
幼年聰穎,年十六,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
一九一四年畢業後留學日本
一九二二年獲京都帝大醫學博士,為台灣第一人
一九二一年受聘於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
擔任助教授兼中央研究所技師
敘高等官七等,一九四二年陞敘一等
光復後,任台大醫學院首任院長
篳路藍縷,開創格局,有守有為,不忮不求
一九五三年創設高雄醫學院
受他指導獲得醫學博士的後學約有五十人
一九八六年二月廿五日去世,享年九十三歲

先生於一九二二年五月廿日與霧峰林家閨秀林雙隨女士成婚
育子女五人,皆成大器。他主張台灣人要做本土研究
所以專研中西藥理、瘧疾、鴉片中毒、蛇毒,斐然有成
長女杜淑純說他精研書法,通數國語文,是很有創造力的人
即使日常工作繁多,休息得少,仍精神奕奕,好學不倦
他懸壺濟世,逾六十載,終成一家之言。而畢生致力台灣醫學教育,譽滿杏林
人稱「台灣醫學之父」,可謂實至名歸。 (資料來源:台大校友季刊第七期 P.3)
2000-11-07



教練的話


我們是甲組中的甲組,一天要當八天用
隊長從預官第三期帶起,二十期,二十一期...徵信十九期
豬腦袋,木瓜頭,米蟲,觀光,作客,民脂民膏...
號令不嚴,將之罪也;三令五申而不行,眾之罪也
時間短,效果高;進步緩慢就是落伍
準則要活用,不要拘泥
寧做痛苦的主人,不做幸福的奴隸
隊長下決心要成立第三連
在我們這裡出特別操的...
現改現評,有錯必改,有改必正
全國如果都像學員三隊,早就反攻了
隊長內心很佩服諸位,但是嘴巴上還是不滿意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一定賢如弟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有些同學當師長,掛星星都有資格,有些同學連山地兵都不如
時間寶貴,要彈性應用,你已經浪費了十八週
隊長是採積分制,水準以上的盡量往上爬...
你們什麼時候放隊長榮譽假? 嘿 嘿 嘿
聯合國第一流的部隊,你放心,全世界都找不出這麼高水準的隊伍
現在已經到了拉角的地步
跑龍套的都是王牌,現在是王牌上場的時候了



粉彩作品 (張老師)

畫中詩人 - 沈哲哉


台南新營人,日本昭和元年(1926)出生
中學時期受教於台灣先輩畫家廖繼春
四年級以水彩畫「明倫堂」入選第六屆台灣美展
自此決心以繪畫作為終身事業
戰後擔任國小美術老師,從畫壇名宿郭柏川習畫
並參與組織台南美術研究會,積極推動美術教育
先後在北港和台南地區中學執教多年
並兼任台南家專油畫教授,學生遍布南北各地
為台灣推行「創造美育」的先進者

詩人愛默生(R.W. Emerson)曾說「要能善用智慧
總在甘醇微醺之時,暢所欲言.....人生行腳
也應開放自己,信靠人的本能...」
沈哲哉酷愛杯中物,一番杜康薰陶,頓時豁然開朗
隨興作畫,悠遊於天地之間,和宇宙生命熔為一体
與詩人的哲學思想不謀而合

久居台南,畫家筆下的府城,隱約有一種靜謐的古典之美,真正扣人心弦
旅日企業家邱永漢推崇他的畫,「充滿南方明朗色彩,飄逸著無限鄉愁」
對人体美學的探索,使他的生命充滿喜樂,作品蕩漾著無限青春與活力
多年來,他堅守自己的藝術理念,不受流派影響,不為名利物役,是畫中詩人
960409



府城才子許丙丁 (故居陋巷)


原籍海澄,明治三十三年(1900)生於台南
父販油為業,年十一,喪父,賴母親陳氏撫養成人
幼讀私塾,習漢文,喜聽說書講古,擅七絕七律
年逾弱冠,受邀加入南社
詠物,抒懷,寫景,論史,詩藝大進

大正十年(1921) 應試入「台警察官練習所」
畢業後,屢破奇案,累升至台南州刑事部長
戰後任「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委員」
「台南市參議會參議員」「台南市議會議員」

他多才多藝,卻深藏不露,古道熱腸,又細膩多情
喜南腔,擅北調,尤工「四郎探母」,間或粉墨登場
與京戲名旦戴綺霞相交莫逆,推動台南劇運,不遺餘力
對台灣民間歌謠著墨亦多,曾資助許石,吳晉淮,文夏等人出國習藝
歌謠「菅芒花」( 鄧雨賢譜曲) 哀怨動人,滑稽漫畫,卻別幟一格
文學作品常見於「三六九小報」「台南文化」
以府城廟宇諸神為主軸的「小封神」,幽默風趣,曾經傳誦一時

許氏文武兼資,歷二朝而不墮,以其知所進退,雖居陋巷,仍不改其樂
晚年自書一聯「喜庭前在陶徑中栽幾株傲菊,住陋巷除顏瓢外藏數卷詩書」
橫披「藉一山一石以養未盡餘光」 更可見其心境
960407



最後返鄉的鮭魚 - 黃文雄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
美國紐約第五街廣場飯店,傳來槍響
台灣留美學生黃文雄行刺應邀訪美的蔣經國
此一震驚中外的政治暗殺事件
不獨改變當時的政治生態
為戒嚴時期台灣的民主運動揭開序幕
也是台灣本土化政策的催生原動力

黃文雄,一九三七年出生於台灣新竹
高中時期寫詩,作品散見報章雜誌,成四本詩集
父親任職新竹自來水廠廠長
曾因拒絕「國庫通黨庫」遭受迫害入獄
一九六七年赴美就讀匹茲堡大學,為台獨聯盟成員
事件發生時與李登輝同在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因刺蔣案拋棄一切,熱血青年,從此浪跡天涯二十餘載
一九九六年四月,以觀光客身份返台
昔日慨歌燕市,從容赴囚,而今華髮微禿,風霜滿臉
他的歸來,象徵黑名單走入歷史,台灣終於告別獨裁統治的恐怖夢魘

開槍前夕,黃文雄打消由鄭自財動手的提議,已經下定為台灣人奉獻犧牲的決心
他成功地向全世界控訴蔣家的罪行,被捕時高喊「讓我像男子漢一樣站起來」
充分展現不平凡的骨氣與尊嚴,是個有遠見,有膽識,智仁勇兼備的台灣人
960410



音樂與歌謠 Music & Song


菅芒花


(許丙丁作詞  鄧雨賢作曲)

菅芒花,白無香,冷風來搖動
無虛華,無美夢,啥人來疼痛
世間人,錦上添花,無人來探望
只有月娘,清白光明,照阮的美夢

菅芒花,白無味,生來無著時
無玉葉,無金枝,啥人會甲意
世間情,鏡花水影,花紅有了時
只有風姨,溫柔搖擺,搬阮的腰枝

菅芒花,白文文,出世在寒門
無美貌,無青春,啥人來溫存
世間事,一場幻夢,船過水無痕
多情金姑,來來去去,伴阮過黃昏
960410



白鷺鷥 (童謠)


白鷺鷥  車畚箕
車到港仔沿
拾得一個錢  買物分大姨
大姨嫌無何  呼雞呼狗來詛咒
詛咒無  投姆婆
姆婆去作客  投大伯
大伯去還龜  投姊夫
姊夫開窗仔賣土紙
有賣伊  無賣我  害我心肝噗噗彈
雞母換雞僆  雞僆走去店
龜咬劍  劍無尾  鱔魚咬柿粿
柿粿必作周  鱔魚咬黑鰡
黑鰡水裡泅  老公仔穿破裘
穿到十八補  娶無某  娶一隻閹雞古



傳統習俗 Tradition & Custom


爌 窯

(虎頭埤 1943)

台灣地狹人稠,甘藷耐旱,易種易收
是本土的主要作物之一
一小塊藷種落地
可以長出好幾大條甘藷
二次大戰前後,台灣人以此為主食
臺灣話「甘藷毋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綻」
用甘藷象徵台灣人篳路藍縷
不屈於惡劣環境的堅韌個性
是其他語言少有的

甘藷宜蒸宜煮,可烤可炸
藷葉鮮美,極富營養
台南冬夜,常見甕烤甘藷,香聞數里
從前用泥爐木炭煮食
小孩在爐口偷偷烤藷
常把爐火弄得奄奄欲熄
有一種烤藷的方法,台灣人叫作爌窯
盟機還沒轟炸台灣時,本地人生活還算安定,假日郊遊踏青是很平常的事
城裡的小孩,到鄉下去,只要向農戶打個招呼,就地取材,便可爌窯
三五好友,合力用田土砌個小窯,撿拾枯枝,將窯土燒紅
再把甘藷丟入窯內,毀窯覆藷,大約半個時辰,就可開窯取食



結婚照 (台南公園 1933)


1995-03-29 台灣時報副刊

六十年前的婚禮是什麼樣子呢?
傳統婚姻,必須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不但要「門當戶對」,還得「八字相合」
婚姻的規矩很多,大致上必須遵照「六禮」
先要問名,訂盟,其次是納彩,納幣
最後才能請期,親迎

日人據台之後,西風東漸,婦女不再纏足
台灣人的教育水準普遍提高以後
男女之間亦能公開交往
知識階級對婚姻的自主性固然重視
一般年輕人也開始流行「戀愛結婚」
至於婚禮,從古典慢慢變成「改良式」
繁複的過程簡化不少

二十年代,身掛紅花,騎馬迎親的新郎已經非常少見
不過多數新娘還是鳳冠霞被,乘坐花轎出閣
三十年代才有穿著燕尾西服的新郎和頭戴白紗手捧鮮花的新娘舉行新式婚禮

花童在拍結婚照時是不可或缺的人物,男儐相也是西裝革履,女儐相卻不多見
最特別的是媒婆竟然也端坐其中

圖片來源: 林路尾先生提供



語言與文學 Language, Dialect & Literature


彙集雅俗通十五音


(Vol. 148 p.70- 76 自動化科技 一九九六年九月)

「彙集雅俗通十五音」為台灣流行最廣的漳州韻書
使用韻母「君堅金規嘉,干公乖經觀,沽嬌稽恭高
皆巾姜甘瓜,江兼交迦檜,監○膠居○,更褌茄梔薑
驚官鋼伽閒,姑姆光閂糜,○箴爻扛牛」五十字
聲母「柳邊求去地,頗他曾入時,英門語出喜」十五字
源自「韻略易通」(1442)的早梅詩
「東風吹早梅,向暖一枝開,冰雪無人見,春從天上來
柳邊求去地,頗他曾入時,英門語出喜,打掌與君知」
十五音即以此命名,全書收錄字彙約一萬四千

目前所知最早的「彙集雅俗通十五音」
當屬嘉慶戊寅(1818)謝秀嵐所編版本
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
同治己巳(1869)漳州顏錦華木刻本,通行最廣
王育德博士則用光緒庚子(1900)福州集新堂木刻本
吳守禮教授編修台灣省通志稿時
曾參考廈門會文堂版本(出版年代未詳)
台灣本地印刷的嘉義版「彙集雅俗通十五音」(1935)
大部分內容與廈門會文堂版本大致相同
唯手抄字体互異,顯然各有所本,目錄的編排亦有少許出入
嘉義版先排韻母五十字,其次依序列印一至八卷韻母八音字母
最後才是切音十五字,和呼十五音法,似較會文堂版合理



轆 轤

(1990-03-03 自立早報)

濃霧瀰漫山谷

遠處傳來幾聲雞啼

天

尚未破曉

井邊的轆轤

已經

轉個不停



糕 餅 店

(1990-05-26 自立早報)

暗夜正被曙色吞沒

糕餅店的師傅

揮舞著棍棒

露珠滴下

一爐火

就要升起



討 海

(1990-06-14 自立早報)

船在海裡衝浪

朝曦

從灰黯的雲隙穿出

風很急

浪很高

雷聲隆隆

小舟卻不屈不撓



文 化 Culture


春 曉

(台灣府城大南門)

台灣府本無城池
西元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始建木柵,城門七座
西元一七三六年(乾隆元年),改以土石築城
增建城樓,並以刺竹,珊瑚(咾咕石)圍繞木柵
西元一七八八年(乾隆五十三年),改建磚垣
加增小西門後,計有大小城門八座
日據時期,城拆垣毀
僅餘大東門,大南門與小西門
二次戰後,小西門因道路拓寬,遷建於成大校園

大南門為歇山重簷,城基宏偉,外有月城相護
昔時乃府城南郊屏障
今因毗鄰市區,且經整建,風貌大不如前

左圖攝於三十年代,古城殘月,頗富詩意



西大成坊

(台南孔子廟 1942)


台南市南門路的文廟素有「全臺首學」美譽
當地人習稱「孔子廟」,是台灣最早的官建文廟

鄭成功於西元一六六一年(永曆十五年)渡台
隔年辭世,鄭經繼位
參軍陳永華以興儒學,明教化,對抗異族侵略
乃於西元一六六五年倡建孔廟,築大成殿及明倫堂
翌年擴建文廟,規模漸具
康熙時御筆「萬世師表」,定名為台灣府學
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各代均有增修
西元一九一七年(大正六年),台灣總督府再次大修
每年春秋並依古制舉行祭典

文廟坐北朝南,三進兩廂
左學右廟,前殿後閣,為傳統三合院建築
廟庭廣大,古樹參天,東設禮門,西為義路
廟門正前方建有半月泮池,池中有藻有芹
南壁外有「思樂泮水」四字,語出詩經魯頌
正門除祭典外平時並不開放
一般人進入文廟需走東西側門,也就是大成坊



重道崇文坊


嘉慶十八年清廷頒「重道崇文」匾
旌表府城林朝英獨資修建台灣縣學(今孔子廟)
嘉慶二十年立坊於龍王廟前
日據時期因闢路,拆廟移坊,遷建於台南公園

石坊為兩面重簷,四柱三間,雕工細膩
橫額刻有「重道崇文」四字
楹聯四對,為當時名宦所題
其中有「碩行重東瀛洵人倫之冠冕」等字句
可見當時文士已習用「東瀛」代稱台灣

坊基由數十塊青石構成,建坊用石,運自唐山
反宇飛簷,瓦當滴水,鴟尾雀替,雖仿木構形,均以石鑿
期其「春秋永著」之意
石坊前後有潭水相繞,田田荷葉
外加小橋流水,更添幾分風雅

府城現存碑坊大多淪落市井
唯有此坊,遠離塵囂,長伴燕潭秋月



單桅帆 - 台灣戎克船(1928)


台灣四面環海
從前主要海上交通工具都是單桅帆船
當年「唐山過台灣」
冒險橫渡黑水溝就靠這種「戎克船」

「戎克船」來往台灣海峽
每遇狂風大浪,險象環生
先民渡台,十有五六葬身海底
為了讓航程平穩,減少海浪造成的顛簸
起程時就用大塊「青斗石」壓在艙底
回航滿載糖米,壓艙石留在台灣
這些「唐山石」,成了建築廟宇的上好石材

「戎克船」順風揚帆,速度相當快捷
不只航行外海,也曾通航內陸河川
運駁三郊糖鹽米糧

大正十五年(1926)台南運河修鑿完成
水深二至三米,戎克船仍可往來停泊
後來安平港口日漸淤塞
單桅帆船淪為漁撈運補工具
等到小蒸汽船增多,「戎克船」便功成身退了
960312



晒鹽



台灣最早晒鹽,肇於府城
史載明末鄭王渡台,引海水入田,經日曝晒成鹽
自此開展府城三百多年鹽業
台南也成為鹽運中心
當時最早的鹽田即是今日台南鹽埕

傳統晒鹽分小汛,大汛
每年十月至翌年二月是小汛
此後至四五月,天氣轉熱,又值乾旱,稱為大汛

晒鹽時鹽工利用漲潮將海水引入鹽田
等到海水結晶成鹽,再鏟入畚箕
用人力挑至鹽田兩側堆放

大汛時,鹽民通常夜半三,四點上工,黃昏收工
工作吃重,收入卻十分微薄
賺的真是「艱苦錢」
因此鹽工經常感嘆「晒一世人鹽,苦擱澀」
城裡人假日驅車至鹽田觀賞落日餘暉
很少想到鹽工曾在豔陽下揮汗挑擔
由於年輕人不願從事,鹽工不斷減少
老輩凋零以後,鹽場就逐漸萎縮了
960324



藝 術 Art


交趾燒


交趾陶,又名交趾燒
經葉王及其門生在嘉義開窯燒製
作出光彩豔麗的低溫陶 (1100-1200 ℃)
用釉技巧,堪稱獨步
嘉南地區新建廟宇,巨富豪宅用陶,多出其手

葉王本名麟趾,祖籍漳州平和
嘉慶年間,隨父居嘉義,後遷麻豆
從廣東名匠學製陶,盡得真傳

交趾陶的特色在於指捏塑技和釉彩多變
各類器皿,人物,山川草木,花鳥走獸均能造塑
並將彩釉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即使塑於廟廊簷角,經日晒雨淋,亦能保存數百年之久

日據時期葉王交趾燒曾至巴黎世界博覽會參展
獲有「東方瑰寶」之美譽
台灣僅佳里震興宮和學甲慈濟宮尚有葉王作品



寺廟彩飾 - 剪黏藝術


清代中葉台灣寺廟以陶燒彩飾居多
佳里古廟震興宮和學甲慈濟宮
即為當代交趾陶大師葉王的代表作
後因交趾陶質脆易破,修復不易
改以陶瓷碗片黏貼的剪黏技術應運而生
取其溫潤平實,並可鑲嵌細琢的特性
不論人物造形,廟脊飛簷,墀頭壁堵
均可展現金璧輝煌的特徵

剪黏作品先以鐵絲彎製主体架構
再用鏝刀砌土塑出外形,待八分乾時
選取所需顏色弧度的陶瓷碗片
以鐵剪即剪即貼,黏料則以灰石燒末
添加糯米,黑糖,海菜粉充分拌合

晚清潮汕剪黏大師何金龍在台期間
主持不少廟宇整修工程,作品包羅萬象
台南佳里金唐殿尚存數堵剪黏
結構精巧,工夫細緻,氣勢神韻,無人能及
960313



紅龜印,糕餅模


台灣人拜天公,謝神,小孩彌月,度債(周歲)
都會訂製俗稱「米龜」的紅龜粿分贈親友
紅龜粿外皮為糯米,內包豆沙,紅豆
並用「粿印」打模後蒸熟即可食用

男女訂婚時,男方必須準備納彩用的喜餅
這種訂婚禮餅有兩種,一為圓形大餅
另一種為六式盒裝禮餅
喜餅由專業餅舖製作,用手工「餅模」印成
「餅模」雕有各類吉祥圖案,或陰刻花卉水果
有名氣的老牌餅舖還會加上店號,以廣招徠

傳統糕餅舖,還有各式各樣的「糕仔印」
造形純樸簡單,圖樣豐富多變
由於糕類食品結構鬆散
因此雕模難度頗高,講究刀法俐落,線條流暢
製作糕仔時掌模技巧更需拿捏得宜
非有數年經驗,不能領悟個中三味

昔日台南老店讓成珍,「口酥餅」名聞遐邇,百吃不膩,用料獨特,入口即融
當家師傅郭讓糕餅工夫堪稱一絕,運模敲模鏗鏘有致,動感十足
全身跟隨木頭發出的悅耳韻律起舞,充分展現和諧的力與美



茄苳入石柳


茄苳又名重陽木,深棕色,根,葉,樹皮均可入藥
民間常用根葉燉雞作為滋補聖品
石柳,高約丈餘,木材細緻堅實,色呈深黃

台灣早期到處可見合抱茄苳
府城先民以茄苳為母材,再鑲入石柳精雕飾物
用以製作神案,供桌,神轎,公媽龕,神匾
甚至眠床,太師椅,五斗櫃等日常家具
此類木工技藝,難度頗高,俗稱「茄苳入石柳」

石柳以類似木榫方式上膠鑲入茄苳後,相當牢靠
一般平面作品取其色澤分明,製作比較容易
浮雕式鑲嵌則需將石柳以立体方式雕刻
茄苳除鑲入石柳以外亦有透雕或浮雕部分
製作過程相當費時,所需工夫尤深
作品圖案一般以傳統故事及人物為題材
間或加入花草鳥獸,吉祥圖案以資配合

茄苳石柳材質堅硬,不易腐蝕,唯因鑲嵌接榫最怕潮濕,若經水泡淹,極易脫落
匠師手藝,每多家傳,由於費工耗時,子女不願入行,此業逐漸式微
近因石柳素材難尋,改以七里香木取代,日後「茄苳入石柳」恐成絕響
960408



肚綰 - 林李榭榴作品


一領肚綰黑羊緞  千針萬線娘會款  這領哪繡好  赴送君仔去征番

二領肚綰白百永  千針萬線娘會摒  這領哪繡好  赴送親君久你揀

三領肚綰紅幼綢  千針萬線娘會繡  這領哪繡好  赴送厝邊好朋友
 
四領肚綰蔓年纏  千針萬線娘會填  這領哪繡好  赴送親君你底錢

五領肚綰五樣樣  千針萬線娘會想  這領哪繡好  赴送親君去掛香

六領肚綰黑爪絲  赴繡鳥仔息樹枝  這領哪繡好  送乎君你少年時

七領肚綰蜘蛛網  中央赴繡八卦窗  這領哪繡好  勸咧想君一世人

980210



山水之美 Land of Mountain and Sea


千山有徑 (南橫公路 1979)

(1995-03-27 台灣時報副刊)


南部橫貫公路,西起北寮,東至海端
沿線經玉山,甲仙,寶來,桃源,復興,梅蘭
樟山,梅山,禮觀,天池,檜谷,啞口,向陽
栗園,摩天嶺,利稻,霧鹿,全長167公里
北寮至啞口為上坡路段,往東開始下坡

大關山隧道,長615公尺,位於106公里處
標高2727公尺,步行通過約需五分鐘
啞口位於南橫107公里處
標高2931公尺,為公路全線最高點
由於四周盡是三千公尺以上大山環繞
常有濃霧籠罩,間或落石
附近有登山口一處
可攀爬關山嶺,塔關山和向陽山
天池至檜谷為原始森林區

啞口至向陽約六公里,沿途遍植楓樹,深秋葉紅
東南方可見日出雲海,西北側有高坡,俯視荖濃溪谷
向陽至栗園約十公里,板栗成林
利稻至霧鹿約九公里,可見霧鹿溪,公路蜿蜒曲折,峽谷風景千變萬化



台灣穀倉 - 嘉南平原


嘉南平原東探中央山脈,西臨台灣海峽
北起濁水溪以連山為界,南隔曾文溪與高屏為鄰
由於北回歸線貫穿平原中部
地跨溫熱兩帶,全年日照充足
又有八條溪流由東而西注入海峽
沖積平原地形,地理環境原本極適農作耕耘
無奈全年雨量不均,集水區域僅含耕地之半
又因砂鹽土質,先民胼手胝足,只得少量看天田
盡力田畝,猶憂歲欠,「風調雨順」,方有餘糧

七八九月颱風多,雨量大,山洪驟下,急流氾濫
田園蘆舍,瞬間化為烏有
秋末冬春常乾旱,豔陽下,田土龜裂,塵沙蔽天
朔風來襲,數月不見滴水
若是年年氾濫乾旱交互肆虐
雖有數十萬頃耕地,只能任其荒蕪

日本大正九年(1920),台灣總督府應本地農民要求
指派土木技師八田與一,闢建嘉南大圳,歷時十年
昭和五年(1930)五月竣工,修築渠道百餘萬米,灌溉良田十五萬甲
自此四千多平方公里土地,沃野無垠,稻香起伏,埤圳縱橫其間,農舍星羅棋布
成為台灣最大穀倉,最富庶的平原,更為台灣農業經濟,開創無限生機
960316



天然世界 Creature


鳳凰木 (Flamboyant Tree)

(徒手繪 1987)


Royal poinciana, Peacock tree
Delonix regia

一種豆科喬木,原產馬達加斯加
株高6-12米,五月開花,花色鮮紅似火
葉羽狀分裂,春夏深綠,入秋變黃

台南,古稱鳳凰城,街道兩旁,遍植此樹
住家庭園亦多種之,以其株高葉茂,夏日得蔭
此株一年四色,遠觀近看,極富詩意
府城學子嘗云: "鳳凰花開,驪歌乍唱"
意味著畢業的日子已經來臨

圖片說明:
三月小陽春,嫩芽新抽,一轉眼,綠葉滿枝
五六月間,滿城火海,蟬鳴彼此應和,為炎炎盛夏拉開序曲
時方晚秋,葉色漸黃,微風過處,落葉繽紛
歲云將暮,殘葉盡凋



黑面琵鷺


曾文溪口位於台南西北沿海
面積約三百公頃,為台灣少數重要沼澤區之一
由於曾文溪自上游帶來大量泥沙和有機物質
此一三角沖積扇衍生頗多水棲及浮游生物
成了留鳥和過境候鳥覓食的主要來源

現有鳥類兩百餘種棲息於海口河床沙洲,浮覆地,魚塭,農田和防風林
其中黑面琵鷺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目前世界黑面琵鷺總數經記錄僅存288隻
曾文溪口即發現180隻

黑面琵鷺每年九月至翌年四月
在溪口北堤浮覆地度冬
十二月至二月寒流來襲
群鳥並肩,依偎取暖,蔚為奇觀

立春後冬羽漸退
毛色也由純白轉為金黃
此時体內開始貯存能量
三月下旬南台灣氣候逐漸炎熱
黑面琵鷺也振翅北歸

圖片來源:曾文溪口鳥類資源  台南市野鳥協會編印  薛天德先生攝影



與時俱進 Growing Land


烏山頭水庫


烏山頭水庫,因潭中山丘羅列,狀似珊瑚,又名珊湖潭
位於台南縣官田,六甲,大內,東山四鄉之間
是嘉南大圳的心臟,也是主要供水水源
此處原為低窪谷地,南隔烏山嶺與曾文溪水為鄰
由於土質不佳,又無水利,丘陵散佈其中,人煙稀少

大正年間,八田與一勘查發現,此一低地適合闢建水庫
乃於曾文溪水上游楠西鄉王萊宅建造取水閘門
再築隧道引導溪水穿越烏山嶺進入谷地
與官佃溪上流相連,全長三千一百零七公尺
烏山頭缺口處則築一大堰圍堵溪水
於是谷地形成一個水面達一千一百公頃的人工湖泊
堰高五十六公尺,堤頂長一千三百公尺
堤底寬三百二十一公尺,堤頂寬九公尺
堰堤下方有一送水塔,潭水流入後
經馬蹄形隧道直達堰堤中心的水門室
再經分岐隧道連接送水管,吐出堰堤
安全溢水口則以鋼骨水泥築成,位於官田鄉社子
雨季來臨時,每秒可洩洪一千五百立方公尺
水庫完成後有效貯水量高達一億五千五百萬公噸
為當時遠東第一大壩,也是首座半水成土堤(Semi Hydraulic Fill Dam)
經由一千餘公里主支圳網灌溉嘉南平原,三年之間,昔日荒蕪盡成良田
960316



台灣的核能電力

(馬鞍山核能電廠 1980)


由於燃料成本低,環境污染較少
卻因廢料處理和運轉安全受到質疑
核能發電成為二十世紀最具爭議性的工程
台灣因為自產能源相對偏低
早在第一次能源危機發生以前就著手規劃核能電廠

第一核能電廠裝設636千瓩核能機組兩部
1970年施工,1978年完成
第二核能電廠裝設985千瓩核能機組兩部
1974年施工,1982年完成
第三核能電廠裝設951千瓩核能機組兩部
1977年施工,1985年完成
第四核能電廠已完成規劃,因民眾反核,工程暫緩

就人口密度相對核能機組而言
台灣已是高度使用核能電力的國家
然而應用核能猶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台灣的核能科技,全由國外進口,對於核能事故的應變能力,也未經考驗
核能電力對台灣民眾而言,是福是禍,尚無定論



福爾摩沙之夢 Formosan Dream


抉擇

(1995-05-12 台灣時報副刊)

台灣人的祖先來自中國
是不容否認的歷史
住在台灣的人不想重返大陸
也是周知的事實
離鄉背井,固有先後
追尋美好生活的目標則一

長白積雪,遮蓋不了天安門的鮮紅
爛燦敦煌,掩不住文革劃刻的傷痕
只有那滾滾黃河,還在低訴
幾世紀來,多少中國的嗚咽
故國江山雖美,奈何人事已非

「北京雖誇滿漢席,南都猶念度小月」
人生如夢,各自有夢,何必相邀?

圖片來源: 寫真沙籠Д1937年(昭和十二年)發行  攝影者: 松本喜八



福爾摩沙之夢

(1995-05-12 台灣時報副刊)

綜觀台灣四百年史
除了明鄭開台二十三年以外
不論荷蘭,西班牙,滿清,日本
外來勢力終須以武力方能奪取台灣
清廷謂台民「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
日據時期的「西來庵事件」「霧社事件」
以及一連串的民主請願活動
在在說明台灣人之不可輕侮
即令同為漢族的蔣介石政權
免不了要以軍事手段鎮壓台民(二二八事變)
更必須以長期戒嚴方式治理台澎

台民桀驁不馴乎? 台民難治乎?
非也,移民天性使然,追尋自由平等而已
何況台灣西化甚早,四百年前即與歐陸互通有無
民主思想早就定根
而外來政權從未以平等對待台灣人
更遑論自由民主?
台灣人要選自己的總統,其來有自,無關統獨
台灣人要作自己的主人,決定自己的命運,有何不可?



我是台灣人


浩瀚東瀛縹緲峰
福爾摩沙,窈窕山海逢
晨昏日出日落,四時花香鳥語
金黃稻穀滿倉,孩童歡樂嘻戲

落地生根枝葉繁
樂天進取,冒險墾荒巒
寬容心飄瞥形,頭頂天足踏地
好作伙人人親,來鬥陣免細膩

鋤頭畚箕足扑拚
何愁無國,讓咱來疼惜
自由民主樂土,平和豐饒美麗
綿延歷史尊嚴,又有蓬勃朝氣

開創台灣新世紀
兄弟姊妹,無分我和你
毋驚蓽路藍縷,應用先進科技
舊傳承新意義,跨大步向前行